艺术体验该分享还是独享?
拍摄于华盛顿赫希霍恩博物馆的装置艺术作品前
图片来自《华盛顿邮报》
我们可能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再次将艺术作为一种与社会联结的纽带来享受了。目前,大部分文化娱乐场所都关门了,我们不能去音乐厅聆听音乐,去画廊欣赏画作,去博物馆参观展览,也不可能去舞池里跟人斗舞,流媒体音乐会和虚拟画廊之旅成为集体艺术经验的替代品,但这也许只是权宜之计,我们是否真的希望在线和别人一起感受艺术呢?
如果我们不喜欢与他人共享艺术体验,我们完全不必赶这个时髦。当我们阅读一首诗或者看一件印刷品,又或准备听音乐时,房间里的寂静不会缺席,守护着我们的全神贯注,印证了独自思考与参与的力量。
自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的文化战争以来,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被重塑为必不可少的公共商品。艺术领域的精英们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的联系和社会参与,强调发展艺术的集体化体验,最好这种体验还可以转化为货币。很多博物馆内都带有餐厅、咖啡厅和参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活动室。艺术形式也在改变,比如诗歌这种被前人认作与孤独共融的艺术形式已经融入到社交场面中,人们在诗会、诗歌沙龙上高谈阔论,可能还会再点上一杯饮品。
审视当下,艺术体验引导我们的方向更多是由内而外的,促使我们与他人、与世界建立联系;但在浩瀚宇宙中,我们是渺小与孤独的,这种自外向内的思考,被渐渐忽视。当然,这两个方向都没有问题,只是当下明显有一种方向的道路被封锁了,我们何不朝另一个方向多多探索。
纵览整个艺术史,尤其是自18世纪初以来,一直反复有人认为,最好的艺术、最真实和最有意义的艺术都是与世隔绝的,是与世界的疏离促使艺术家去创作。它们应该是孤岛一样的存在,不去取悦他人,摆脱一切潮流的束缚。这种想法不仅存在于创作者中,甚至表演者、口译员都认同这种想法。著名的加拿大古典钢琴家格连·古尔德在31岁的时候决定停止公开演奏,转向录音和幕后。一部分原因是表演令他紧张,另外他认为观众会影响对音乐的诠释,是对做秀的鼓励。
几十年来,格连·古尔德的存在让那些只喜欢听唱片、不喜欢去音乐会的音乐鉴赏家丝毫不会为自己的格格不入而感到害羞,因为古尔德就是他们的守护神。他们坚持音乐就是要在家自嗨,以便进入自己的冥想。但是19世纪的大众对独立的艺术体验又是怎样理解的呢?年轻人被警告不要老把自己闷在房间里看小说,别人会觉得你脑子不正常。你看,好莱坞的精神病连环杀手汉尼拔就老是一个人在房间里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这真是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嘲讽。
从某种程度上讲,独立的艺术体验曾经被人贬低不是没有缘由,以往有些鉴赏家对自身艺术体验和艺术审美的表达姿态过高,反倒像对自身教育水准和社会特权的显摆。我们可以从约瑟夫·艾迪生1972年的文章《想象的乐趣》中感受到大众对此种鉴赏家有多么反感:一个礼貌又有想象力的人有太多乐子了,以至于无法接受庸俗。他可以和图片交谈,并在雕塑中找到一位愉快的伴侣。他在文字中寻找秘密的放松,观看田野草地会让他比常人更加满足,像是在看他自己的产业。的确,他所看见的一切事物都像是他的财产,就是这种对大自然最粗鲁、最没修养的感受发挥了令他愉悦的作用。他以另一种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寻找这个世界可以让他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的不一样的魅力。
但是,我们也不必用艾迪生冷嘲热讽的语言(“礼貌的”“庸俗的”“芸芸众生”)和隐喻(审美愉悦赋予我们对事物暂时的控制权或所有权)来否定独立的艺术体验带给我们的生活乐趣。
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必将艺术体验的意义局限于享受、传播或其他观念。孤独的艺术体验也会与消极的情感产生关联,因为在某些方面,它会比在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艺术体验来得更为强烈,甚至更痛苦。我们可能习惯了这个想法——艺术体验的本质就是要与他人分享,对别人说:“在这里,看看这个”,我们好像忽略了关于美的沉思最痛苦、最深刻的事情之一:审美体验是有深度的,从根本上讲,无法交流。
布鲁塞尔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幅真伪颇具争议的画作《伊卡洛斯的坠落》,画作内容源自希腊神话,伊卡洛斯不听父亲的告诫,在飞行中坠落,掉入海中溺亡。与其他描述该故事的画作不同,作者没有展示伊卡洛斯坠落的那一瞬间,而是描绘了两条从海洋中伸出来的腿,这是伊卡洛斯溺亡前的一刻。两条腿几乎看不见,只是很小的视觉元素,大量篇幅都留给了一旁默默耕种的农民、无动于衷的渔夫和沉浸在自己的悲伤中、仰望天空的男子。这幅画启发了很多诗人,因为它残酷地描绘了一个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愿承认的简单事实:痛苦是不可能沟通的。我们可以对一个亲密的伙伴说:“我很难过”,但这并不能传递任何真实的情感体验。这关乎生活,也关乎艺术。
威斯坦·休·奥登在他的诗歌《美术馆》中这样描写《伊卡洛斯的坠落》:“一切是那么悠然地在灾难面前转身过去;那个农夫或已听到了落水声和无助的叫喊,但对于他,这是个无关紧要的失败;太阳仍自闪耀,听任那双白晃晃的腿消失于碧绿水面;那艘豪华精巧的船定已目睹了某件怪异之事,一个少年正从空中跌落,但它有既定的行程,平静地继续航行。”
艺术体验中时常出现这种难以引起他人注意的“落水声”,当我们欣赏完一场出色的表演离开剧院后,发现世界如常,依旧忙忙碌碌,这是他人不曾注意的“落水声”。当您发现美好、新颖、沉醉的音乐时,那或许也是他人未曾注意到的。如果我们足够幸运,还会遇到志同道合之人。
但是,即使我们把自己喜欢的艺术都拿出来分享,艺术体验归根结底也是个人的,没有任何两个人拥有相同的审美体验,学习接纳甚至陶醉于这个事实,正是艺术需要教会我们的。艺术体验让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对痛苦更加警觉,对拥有更加感恩,这一课我们可以在集体中学习,当然也可以独自学习,没有比现在更合适的时机了。
(原文刊载于5月14日的英国《独立报》网站。原标题为《不被注意的“落水声”:独立的艺术体验擦出美妙的火光》)
内容来源:《文艺报》2020年7月13日4版
微信编辑:晓梅
为你推荐